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8篇
  免费   773篇
  国内免费   1073篇
测绘学   561篇
大气科学   967篇
地球物理   1360篇
地质学   746篇
海洋学   1684篇
天文学   147篇
综合类   464篇
自然地理   19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181篇
  2021年   202篇
  2020年   216篇
  2019年   201篇
  2018年   199篇
  2017年   199篇
  2016年   197篇
  2015年   270篇
  2014年   308篇
  2013年   321篇
  2012年   309篇
  2011年   313篇
  2010年   234篇
  2009年   291篇
  2008年   271篇
  2007年   287篇
  2006年   263篇
  2005年   266篇
  2004年   233篇
  2003年   206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13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 毫秒
91.
海洋标准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玥  路文海 《海洋通报》2011,30(3):241-245
科学评估海洋标准是提高海洋标准质量的重要手段.分析了影响海洋标准评估因素确定的条件,建立海洋标准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价集.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海洋标准进行评估,定量评估了海洋标准的质量.该方法为建立科学的、操作性强的标准评估体系提供研究基础,有利于完善对海洋标准质量的控制,提高海洋标准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92.
球体模型系统是目前GIS领域的研究热点,它以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能力,丰富直观的信息表现能力迅速成为空间信息集成共享的有力平台.以Skyline软件平台为基础,介绍了数字海洋可视化系统的体系架构、功能设计和技术实现方法.实践应用表明,该系统在多源海洋信息可视化集成共享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3.
基于中国数字海洋建设的经验和成果,制定了海洋数据要素的分类方案,将海洋信息分为5大类:海洋点要素、海洋线要素、海洋面要素、海洋网格要素、海洋动态要素.采用基于特征的方法和面向对象的技术设计了适合数字海洋大型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时空数据模型,探讨了海洋空间数据模型、海洋立体格网数据模型、关系数据模型在数字海洋数据仓库建设中...  相似文献   
94.
基于PHC3.0极地科学中心水文气候数据集(简称PHC3.0数据集)的温度和盐度资料,使用聚类分析和Bayes判别分析的方法,对北纬70°以北海域的水团结构进行了分析,在北冰洋区域划分出4个水团:北冰洋表层水(ASW)、大西洋中层水(AIW)、太平洋水(PW)和北冰洋深层水(ADW)。北冰洋表层水(ASW)遍布于欧亚海盆和加拿大海盆,以低温低盐为特征。大西洋中层水(AIW)位于约200~900m深度,在北冰洋环极边界流的作用下,其影响可达到加拿大海盆。太平洋水(PW)受经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的海水影响,相对高温低盐,夏季时影响显著。北冰洋深层水(ADW)在海盆中相当均匀,几乎没有季节变化,盐度约在34.95psu,温度在加拿大海盆约为-0.3℃,欧亚海盆约为-0.7℃。  相似文献   
95.
全面收集1988—2025年中国地球观测卫星(和飞船)计划,包括历史的、运行中的和列入未来计划的。详细介绍风云卫星系列(FY-n)、海洋卫星系列(HY-n)、资源卫星系列(ZY-n)、环境卫星系列(HJ-n)、中国遥感卫星系列(CRS-n)、灾害监测星座/北京小卫星(DMC/BJ-1)、神舟飞船系列(SZ-n)和天宫空间站系列(TG-n)等8个卫星(和飞船、空间站)系列。这些卫星(和飞船、空间站)系列都提供对海洋的观测,从而构成中国卫星海洋观测系统。按装载的传感器分类,进而给出中国的海色、海表温度、海面高度、海面风场和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观测系统。对中国海洋观测卫星与国际海洋观测卫星装载的传感器性能作了比较和讨论,指出差距。列出目前在轨运行的中国海洋卫星观测系统38个传感器及其类似的国外卫星传感器。  相似文献   
96.
利用福建区域GPS连续观测资料计算出应变场,由跨断层垂直形变资料计算出形变速率强度累积率,并根据跨断层、体应变等多种形变资料得到各测点压张特性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福建区域2005-2006年、2007-2008年、2009-2010年各时期的形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龙岩-厦门-东山、政海带与沙县南日岛断裂带交...  相似文献   
97.
王林  史晓颖  蒋干清 《地质论评》2011,57(6):810-824
为进一步认识华南埃迪卡拉纪(震旦纪)海水硫化条件的演变过程,本文对斜坡相沉积的陡山沱组中的黄铁矿进行形态与粒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陡山沱期沉积的多数黄铁矿是早期成岩作用形成,以自形、半自形晶体为主;个别层位中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大于10μm的比例较高(89%~96%),反映是在海水、沉积物界面以下生长的,不能充分指示水体硫化状态。但在陡山沱组中部和上部发育有数层从水体中析出的同沉积草莓状黄铁矿(96%以上的莓球粒径小于10μm),反映出海水硫化条件发育。黄铁矿铁与高活性铁的比值(FePY/FeHR)作为判别海洋硫化状态的重要指标,可能会因次生黄铁矿的叠加效应影响而产生偏差,应结合黄铁矿矿物形态—粒度分析和其他手段加以校正。通过这2种方法并结合碳、硫同位素等研究表明,陡山沱组沉积旋回Ⅰ顶部和旋回Ⅲ底部沉积期间华南古海洋曾经历了两幕规模较大的间歇性硫化时期,在此期间硫化水体的覆盖范围至少包括陆架至斜坡中部相区。硫化水体的形成和时空演变主要受大气含氧量、海水硫酸盐浓度、细菌硫酸盐活动(BSR)及海平面变化等因素控制。重要的生物类群主要出现在非硫化间隔期,表明海水硫化条件是限制生物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8.
陈继  徐舜华  窦顺  张鲁新 《冰川冻土》2011,33(4):897-901
柴达尔-木里铁路沿线高温沼泽化多年冻土广泛发育,约20km的冻土路基采用了热管降温措施.借鉴青藏铁路的成功经验,热管的纵向和横向间距均设计为3m,并针对铁路东南-西北的不利走向,在阳坡布设了双排热管.为验证热管措施在多年冻土湿地路段设计参数的合理性,2008年底在柴达尔-木里铁路中段布设了热管冷却半径观测试验场,该观测...  相似文献   
99.
This paper discusses an important issue related to filter divergence in the dimension-reduced projection,four-dimensional variational data assimilation(DRP-4-DVar) approach.Idealized experiments with the Lorenz-96 model over a period of 200 days showed that the amplitudes of 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s(RMSEs) reached the same levels as those of the state variables after approximately 100 days because of the accumulation of sampling errors following the cycle of assimilation.Strategies to reduce sampling errors are critical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ensemble-based assimilation.Numerical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localization and reducing observational errors can alleviate,but cannot completely overcome,the filter divergence in the DRP-4-DVar approach,while the method of perturbing observations and the inflation technique can efficiently eliminate the filter divergence problem.  相似文献   
100.
薛莲  孙建宝  沈正康 《地震地质》2011,33(1):157-174
2010年1月12日GMT时间21时53分,在海地境内(72.57°W,18.44°N)发生了Mw7.0地震.文中利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方法获得了覆盖整个震区的高精度形变观测资料,用以研究该地震的发震机理.采用ALOs PALSAR数据,分析了轨道、大气等误差源对干涉信号的影响,最终获得了雷达视线向(LO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